昨天傍晚当我正在阅读“默照禅”的章节时,读得有点闷。于是我把眼睛闭上,聆听四周的声音,我清楚听见时钟发出的滴答声,外头传来说话声,左耳处较多种的声音,右耳处无声,后来起了一个念头:我听见种种的声音,那么这个能听见者是谁?这个念头清晰,有力。紧接着脑海重复问:这个能听、能见、能触的是谁?没答案,头昏昏,不问了,继续看书。
今天做早课时,这个“是谁?”的念头又生起,能听见声音的是谁?拜佛的是谁?关窗的是谁?吃饭的是谁?开车的是谁?根触尘时,能与所的对立就生起,清楚知道能与所,但是我一直搞不懂着这个能知的究竟是谁?没有答案。
这两天“是谁?”的问题一直跑出来,我有一些发现。当根触尘时,凡夫一般上会随业生起妄想,随业而转。若这时能作意提起“是谁?”业习能被堵住,当下能够不随业而转,惯性反应就被断除了,烦恼减少。比如:当我听见刺耳的声音时,我会烦躁,但这两天当我听见的当下就问:“是谁在听?”当下我的惯性思维分析的业习就被砍断了,很快回到只是听见声音的状态。又比如今天当我在工作时感觉到好紧绷,我很自然地问:紧绷的是谁?当下我笑了一笑,放松了,然后继续工作。
这些领悟让我对镜子的譬喻终于有了比较贴切的体验(从前的理解都是停留在概念上)。任何东西出现在镜子前,镜子就反射出那个东西,但镜子不会因此而烦躁(有情绪)、紧绷等等,而破坏了镜子原本的功能。噢,原来众生的心是有这样的功能的。这个发现,让我肯定了这个”是谁“的法门是受用的,信心生起,好欢喜!
今天做早课时,这个“是谁?”的念头又生起,能听见声音的是谁?拜佛的是谁?关窗的是谁?吃饭的是谁?开车的是谁?根触尘时,能与所的对立就生起,清楚知道能与所,但是我一直搞不懂着这个能知的究竟是谁?没有答案。
这两天“是谁?”的问题一直跑出来,我有一些发现。当根触尘时,凡夫一般上会随业生起妄想,随业而转。若这时能作意提起“是谁?”业习能被堵住,当下能够不随业而转,惯性反应就被断除了,烦恼减少。比如:当我听见刺耳的声音时,我会烦躁,但这两天当我听见的当下就问:“是谁在听?”当下我的惯性思维分析的业习就被砍断了,很快回到只是听见声音的状态。又比如今天当我在工作时感觉到好紧绷,我很自然地问:紧绷的是谁?当下我笑了一笑,放松了,然后继续工作。
这些领悟让我对镜子的譬喻终于有了比较贴切的体验(从前的理解都是停留在概念上)。任何东西出现在镜子前,镜子就反射出那个东西,但镜子不会因此而烦躁(有情绪)、紧绷等等,而破坏了镜子原本的功能。噢,原来众生的心是有这样的功能的。这个发现,让我肯定了这个”是谁“的法门是受用的,信心生起,好欢喜!
【能有体验,就可継续。】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