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摘要:
1. 无明是无始而非有始:
a. 既无始也无终;却在时间的过程中不断产生变化而已。
b. 无名即是无始,就不应该问它何以开始。
2. 无明与清净,非先后之别
a. 既无明是无始的,那就无所谓哪个先?哪个后?因此既不能说:众生本来清净,后起无始无明;也不能说众生初为五十五名,后来才证得本来清净,因为无明和清净有点像平行线。
b. 怎能同时存在呢?但就我所了解,清净跟无明,乃指不同的对象,是同时存在的。
c. 本来清净是指[性]的清净,而非[相]的清净。
d. 本来清净是指一圆满的理,而无始无明乃谓众生的心。因此在众生无始无明当下,这清净的理还是存在的。
e. 清净,性清净;无明,相无明。而非从清净中产生无明。
f. 本来清净就像日光普照,而无始无明即似盲者不见,于是乎,盲者虽看不见日光普照,日光却未消失。不只未消失,且盲者仍受日光的种种恩德。
g. 故众生虽不觉悟,但众生一切见闻觉知的作用,还是来自于本来清净的心性。随着中心性的光明,与我们息息相关,清早随它起,夜夜伴着眠,但是众生就是不觉悟。
h. 直到有一天,待这盲者恢复视力时;他才确认:光明,原老早就存在了。同样,当一个修行人最后证得本来清净之理时,他也会明白:这道理,不是待他证得时才有的;而是它本来就如此的。
i. 本来清净的道理,除非真已透过修行而体征;才能引领众生的心,也跟着慢慢趋向清净。否则只是口口声声[众生本来清净],而无法有效地消除邪见跟执着;则这本来清净的说辞,是无助于众生去解脱生死跟烦恼。
j. 无始无明跟本来清净,虽非先后之别;但有层次之高低。本来清净,是指一个较高的道理;而众生因为境界太低,所以才成为无始无明。
3. 无明非第一因
a. 众生因为无明,所以造业;而造业后,因于业障牵引的力量,使他更不能够去觉悟实相。于是因为业,所以更无明,因无明,所以更造业。
b. 由是,无明跟业障,就像轮轴一般,一直滚下去,根本无法分辨哪个是初始的?哪个是随后的?哪个是主导的?哪个是附带的?所以不可一厢情愿,而惑把无明当作第一因。事实上,佛法根本不承认第一因。
c. 如从业习而产生的无明。则无明,名字虽相同;但内容与相状,却不尽相同。像有些人贪心较重,有些人嗔心较重;既贪心是无明,嗔心也是无明。可是,贪跟嗔所造的业,就不同矣!
4. 无明亦非外铄(shuo)者
a. 所谓[无明]只是还未觉悟到那个本来清净之理,故称为无明。或者因为我们的修行,还体验不到更高的悟境,所以称为无明。而不能说:众生自心本来清净光明,但因被另一个外物盖住了,所以不觉悟。
b. 其实,不觉悟乃为视野狭窄、悟性所不及,故不觉悟。而非因心被盖住了,所以不觉悟。
c. 简言之,以不明实相,故称为无明。而非谓心被[无明]蒙蔽故,所以不见实相。
5. 无明的原由
a. 从最初所知有限,而慢慢去增广、扩大;从最初无始偏端、不正,而慢慢去调整、涵容。这才是生命的常态。
b. 因此无明即非全然不知,也非全然误谬,它只是所知较浅陋或偏端。这情况就像初生的小孩,虽见识不足,却也非无理取闹。更不能说:因为小孩子被磨侵扰了,所以颠倒发狂。
c. 虽[本来清净]的道理,是从来就存在的。但是众生,还得从无明的基础去慢慢修行、觉悟。而修行觉悟后。才能开展出更宽广的弹性空间来。
6. 从无明到明
a. 云何从无明到觉明?一、从多闻熏习中去开拓视野、增长知见;二、更重要者,要努力提升心智,使臻(zhen)于觉悟的境界。
b. 这就是在《阿含经》里,释迦牟尼佛所作的比喻:譬如一个人被箭所射,你还要穷究[这箭从哪里来]吗?当然不需要!但应着手处理:如何把箭拔出来?所以要关心的,不是无明从哪里来?而是往哪里去-即如何从无明到明。
c. 故真修行者,即不能指望终点,也不能自觉得我已满意了。唯应掌握正确的方向,而不断去迈进也。
d. 因为视野扩大了,所以必须建立新的模型。而因为已建立新的模型故,得更趋向于觉明。
e. 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而只是应用的时空不同罢了。
f. 生命的过程,就是从不断去扩大视野,不断去提升悟性而能成长的。所以,一个人在修行的过程中,有没有进步,最明确的方法,就是从心性来衡量,而非去寻一个相,因为相本为虚妄不实,而性才能恒久不变。
g. 经修行后,乃能即不偏这端,也不偏那端;同时又能涵容于两端,这才近于中道也。同样有的人,初以个性异常孤僻,因此跟人格格不入。如果经修行后,孤僻减除了,涵容增广已,这就代表心量的扩大,心性的提高。这就能肯定我们是在[从无明而趋向觉明]的过程中。
h. 心相是因,而面相是果。
心得分享:
这一章[从无始无明到本来清净],师父很清楚的跟我们就说了无明的清净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先后之别,而是同存在的,而且就在同一条时间线上,差别只在于我们此时此刻是见性,还是随业而跑。
【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所以要多修善业,才能投生善道,有利于继续修行。】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