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pril 12, 2019

凯雯《楞严新粹》pg 41- 54心得报告


上一期行愿茶会谈到的众生从来是无明,而这一期谈到修行的重要性。修行即是从初生以来学习得不完整的架构里面对到的种种烦恼与疑惑,唯有不断地修正调整和整合与建立新的架构系统,使之更为简单广大涵容,达致广大涵容及方便使用的境界。当能达到广大涵容的境界时,即称为本来清净,亦即所有现象一切平等清净,心即安于当下,而成就经典上的“无功用行”。然,现象虽平等清净,个别还是有差异(圆具一切、相涉相入、无始无终;非作而有、非变而异、法住,法位,法尔如是;在凡不减、成圣不增,有佛、无佛、皆如此也)。

然,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修行的成就还是有差别的。世间人从“着相”的观点去修行,而禅法是从“见性”法门启修。在修行时,有一句很好的是:在世间法的修行上,当发现问题时,大家都会去寻找知识/专家找出答案,比如:凡事找Google就对了。但是对于生命的疑情,是不是我们有问题时,会去亲近善知识,多闻佛法,参与共修呢?这个是我对于世间法和出世间法修行上的反思,是否有就生命和疑情上里增上,还是一直埋头在世间法上学习?。。

上星期出席了大光禅师的讲座和一日修。有一句话深入地打动我,也给了我很多的启发是:“我们有很多的时间(80%)都活在过去与未来”。“现在”的我们也面临许多的挑战,比如:执着(attachment)、贪、嗔、痴、likes & dislikes mind etc.. 这样看来,若没活在过去和未来,即使要活在当下,也不见得是一件容易的事。终于了解到为何几位禅师们的开示,都在一直提醒说做事时要100% just do it, 为什么要bowing, put it all down, come back to this moment,一次只做一件事.. 哦,原来如此,这句话好像也听懂了。因此,我也画了一张表,放在我的书桌和办公桌前来时时提醒自己,要活在this moment。禅师也说了,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是会有一些日常事务要处理,并不是说不能活在过去未来。Past is for review, future is for planning.

想起之前在办公室时蛮辛苦的,因为我在办公时不喜欢被打扰,就算带上耳机还是会听到同事们聊天大笑时我就会很心烦。心烦是因为有很多的不满的想法,造成心理气愤、不平衡,比如:我工作这么忙,他们却很像很得空似的聊天嬉闹;为什么我的工作这么多,做都做不完?等等。我尝试了许多(世间的)方法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比如:和老板反映这个情况、以身作则不聊天、用公事打断同事们的聊天等等。但是,发现这些方法都没多大地帮助我解决自己的苦恼,反而越来越烦。原来,在佛法的修行上,我只要put it all down, do not attach,我就能够解脱了。找出苦的原因,因为自己有不正确的想法、有执着、有贪嗔痴、所以我活在自己的想法中,结果想法越滚越烈,而压得自己太沉重,最后苦的是自己。Applied to what Zen master saidback to this moment & live in this moment, 确实减少了我许多心理负担。顿时,我的心理空间开阔了、观念增广了。

从这件事情和这篇文章中,了解到见性与着相的差别,及修行(出世间法)的重要性,唯有修行才能让我们生命的参照架构一直不断地开阔,能够涵容一切现象。就世间法上的修行和出世间法上的修行是有差别的,成就也有差别,不可一概而入。

【做事时能够100% just do it,就是在活在当下,懂得运用在生活中,就能受益无穷,继续努力!】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