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February 22, 2019

万胜_楞严新粹P1-11_心得报告


重点摘要:
1. 『新粹』乃是从『性相不二』的观点
a. 『见性而不著相』即是真心,『著相而不见性』即是妄识。
b. 『真与妄』的差别也就在于『见性、不见性』与『著相、不著相』而已
2. 以禅宗乃比较偏重于『离相』而见性,所以对于有关相的法门,就不受那么重视。因此在『有』宗部分,中国禅宗所传者,乃是以真心为主的经论,亦即最初的《楞伽经》。
3. 『真空』与『妙有』其实是殊途同归的:
a. 欲解脱者,如从真空入手,就得一切不执着;而若一切不执着,当然就没有烦恼。
b. 欲解脱者,如从妙有著手,且要一切都能涵容,一切都能承担;而若一切都能涵容,都能承担,则无烦恼矣!
c. 而众生的烦恼,就是为“有的要、有的不要;想要的,要不得;不想要的,却驱不走才会有烦恼。
d. 故如能放下,不执着,或一切都能承担涵容,则皆无烦恼也。
4. 大梅法常禅师的公案:
a. 『即心是梻』:真心就是佛,真心遍一切处。故如果一切都能承担的话,当下就没有烦恼已!
b. 真空就是妙有,妙有就是真空。因此学人只管一门深入,真空即可、妙有宜行,不需双管齐下,否则竟会两头落空也。
5. 为何《楞严经》能备受禅宗重视呢?
a. 禅法修行的目的就是『明心见性』
b. 《楞严经》且能用文字将真如心性是什么,说明的直截了当。
c. 乃与明心见性的需求是完全对应。
d. 虽说理解和体征是不一样的,但如能先有理解的基础,再来修行,就可以更平顺而不致走歪路。
e. 故自古道『开悟在楞严,成佛在法华』
6. 五蕴并非佛所创说,但佛说五蕴乃是为了证明『诸法本来无我』
7. 在真如系的经典上,都会说『众生本来清净』。但众生即本来清净,为何在清净中,还会起无始无明呢?

心得分享:
   看了《楞严新粹》的第一章,开始明白这一本书的意义是什么?而且从中更是再次让我们看见世人对对立的执着。不管是『真心妙有』还是『真妄之别』;不管是『即心是佛』还是『非心非佛』;甚至于整个对《楞严经》的叛教过程,其实都深深地体现出了世人对这“对立”的执着与放不下。师父说得好,我们学佛是『依法不依人』,而我们要判定一部经典符不符合佛法,并不能单凭传承,而是应该透过三法印的印证,以及修行的见地、体验来确认其价值。
其实,我与这《楞严经》和《楞严咒》早在中学时期就已经有缘相遇了。我爸爸每天清晨都会诵念《楞严咒》,而且我爸爸也研读了这部《楞严经》好几年,可惜的是我当时对佛教心存排斥,总觉得拜佛只是老人的心灵寄托,跟我们这群年轻人是毫无相干的,所以当时不管爸爸怎么跟我提起经中的义理,我都总会是充耳不闻的,且没想到几十年后的今天,我还有机会听闻及研读此经,我会好好的惜此缘分,用心学习。
看完整章以后,我突然对最后一段很有兴趣,那就是“在真如系的经典上,都会说『众生本来清净』。但众生即本来清净,为何在清净中,还会起无始无明呢?”还记得在《解心》的最后一章里,海云继梦法师曾经说过“世人之所以无明,全因爱取所致”,但既然『众生本来清净』,那为何还会有爱取的欲望呢?

【清净,性清净;无明,相无明。而非从清净中,产生无明。众生以不觉故,称为无始无明,所以还会有爱取的欲望。】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